城市行政區劃調整,又傳來新消息。
國慶小長假之前,武漢市發改委表示:鄂州并入武漢屬重大行政區劃調整,武漢發出擴容信號。毫無例外,“西咸合并”的話題再次被拎出來。
國慶假期結束的第一天,坊間一直流傳的“西咸合并”首次迎來了官方的正面回復。
咸陽市委督查室稱:我們在省市各類會議中未討論過西安-咸陽行政一體化,所以更無西咸合并時間表。
鄂州之于武漢
2020年9月25日,武漢市發改委在其官網公布《關于對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20200607號提案的答復》。
其中提到鄂州并入武漢屬國家重大行政區劃調整,下一步,我市將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部署和要求,加強研究論證、分析評估,并經省委、省政府決策后,嚴格按照《行政區域管理條例》和《行政區劃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做好相關工作。
武漢合并鄂州的設想由來已久。
鄂州與武漢毗鄰,靠近光谷,城市面積較小,人口剛跨過百萬門檻。目前,已與武漢在經濟、交通深度融合。
6月1日起,鄂州市政府辦公室各辦公電話正式啟用新的固話號碼,區號由0711變換為武漢區號027。
9月12日,武漢市軌道交通11號線三期葛店段工程土建工程通過竣工驗收,11號線三期葛店段工程串聯了武漢市和葛店開發區。
除11號線葛店段外,還規劃有軌道交通30號線,該線路已規劃至鄂州紅蓮湖新區。
產業方面,近年來大批武漢龍頭企業在鄂州葛店開發區建立現代化制造基地,與武漢形成了上下游產業鏈聯動,成為承接武漢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的重要基地。
從產業協同共進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種種跡象表明,鄂州不乏融入武漢的需求,而武漢擴張同樣需要借助鄂州的力量,由武鄂協同邁向武鄂同城的步伐,已經越來越快。
對于武漢來說,武鄂一旦合并,武漢經濟總量將穩超成都,全國排名有望往前再升一到兩位。
在鄂州看來,鄂州市長曾在今年“湖北兩會”期間表示:“做大做強武漢城市圈,要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作為武漢的‘小兄弟’,鄂州市的方向很明確,就是對接武漢、服務武漢、融入武漢!
武漢鄂州合并似乎已經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階段。
而作為湖北鄰省的陜西,與武漢同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西安,“西咸一體化”又有何進展呢?
咸陽之于西安
武漢合并鄂州的話題,再掀行政區劃調整的波瀾,而關于坊間一直流傳的“西咸合并”問題,10月9日,咸陽市委督查室對此進行了明確回復。
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上,一位咸陽市民提問:
我是一個普通的咸陽市民,長期以來西安咸陽行政一體化的發展方向一直被官方文件和專家學者屢次提及,更被網民和群眾津津樂道,我想咨詢的是:
1.國家層面,省上對于西咸行政一體化的方向是趨向于網傳的“三分咸陽”還是咸陽全域整體合并入西安市,組成新的行政主體,達到統籌規劃的發展目的?
2.西咸合并有無時間表,什么時候有官方消息公布?什么時候進入正式推進實施階段?
對此問題,中共咸陽市委督查室對此進行了回復,稱:
自2017年西咸體制調整以來,我們努力按照“八個一體”要求,全力加快西咸一體化,共建大西安。隨著地鐵一號線三期等重大項目建設,兩市將逐步同城化。
目前,我們在省市各類會議中未討論過西安-咸陽行政一體化,所以更無西咸合并時間表!叭窒剃枴钡恼f法只有個別學者的一家之言,未進入到官方正式文件中。如有變化,我們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從2002年西安、咸陽簽訂西咸經濟一體化協議,到坊間各界出現“西咸合并”的聲音,已經過去十余年。
相比武漢和鄂州,協議簽署后的第二年,西安的59路公交車直通到咸陽,2006年西咸兩地電話便已經并網,統一區號為029。
軌道交通方面,2019年,機場城際延伸到了位于西咸新區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地鐵1號線二期延伸到了咸陽市秦都區,1號線三期再度深入咸陽,目前已開工,通車后將成為連接西安、咸陽和西咸新區主城區快速通道。
而再看回復中提到的“八個一體”要求:城鄉規劃一體、產業布局一體、基礎設施一體、社會管理一體、公共服務一體、創業就業一體、環境治理一體、政策保障一體。
兩地在醫療、教育、科技等資源共享方面,近年來的發展比較緩慢,產業、人才上的融合交流上似乎也收獲甚微。
相比武漢與鄂州,西安與咸陽的融合發展,雖起步早,但依舊是慢了些。
此次咸陽市委督查室的回復,確實否定了一直以來討論的西安-咸陽行政一體化問題,坊間傳言的“三分咸陽”也是民間傳言。
但是,一項重大的行政區劃調整,需要經過研究論證、分析評估,并經省委、省政府決策后,嚴格按照《行政區域管理條例》和《行政區劃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向中央報告。而關于“西咸合并”的問題,不是咸陽,或者西安能夠決定的,需要經過更高層面的討論。
城市,為什么要擴容?
合肥“三分”巢湖、成都“東拓”簡陽、濟南“喜提”萊蕪、長春“迎娶”公主嶺……為什么各大城市都在進行擴容?
合肥“三分”巢湖,巢湖正式成為合肥的內湖,并使其距離“沿江省會”的夢想進了一大步,在更大區域范圍統籌安排生產力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合肥、蕪湖、馬鞍山三者在鋼鐵、汽車、家電產業上具有很強的互補優勢,通過更為完善的協調機制防止惡性競爭。
成都“東拓”簡陽,對資源配置和發展縱深都是具有戰略意義。借助天府機場打造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承擔著成都制造參與全球分工的先行地、承擔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的主戰場,龍泉山東側現代產業基地發展成形,縮短成渝城市間距離約20%,強化成渝經濟圈。
濟南“喜提”萊蕪,通過此次區劃調整,解決省會城市不強的問題。如今一年多的時間過去,擴容后濟南,目標直指繼續提升城市首位度和國家中心城市的稱號。全面融入的萊蕪區則立足“省會副中心”,簽下一筆筆重磅項目。
長春“迎娶”公主嶺,代管后,人口規模、轄區面積和經濟總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對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加快推進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崛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有利于將長春市打造成為哈長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汽車城。
無論是通過撤縣設市,還是吞并周邊城市的外延式擴容,這些成功經驗給我們的啟示,不止是城市“變大了”,更是“變強了”。
另一方面,提升包括省會城市在內的中心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是今年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任務。
今年4月發布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明確提出:
提升中心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優化發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強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轄區規模結構和管轄范圍,解決發展空間嚴重不足問題。
這也解釋了為何今年一度出現了密集的行政區劃調整,各大中心城市、副省級城市,均在借助政策優勢,來提升城市影響力。
并且,2019年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培育都市圈,各城市的擴容,都可以視為迎接都市圈時代。
而在都市圈語境下,首要目標就是做大做強中心城市,讓中心城市有更多的產業與人口承載空間。在此意義上,往往需要通過調整行政區劃,來實現中心城市的擴容。
當然,也有很多人反對“強省會”戰略,強調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但是,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戰略日益明顯的今天,如果沒有中心城市、沒有“強省會”城市,恐怕連參與區域競爭的機會都沒有,又何談在重大國家戰略中獲得一席之地?
尤其對西安來說,西部大開發新格局、關中平原城市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國家戰略的加持,西安怎樣才能在崛起的各大城市中,脫穎而出呢?
城市合并的意義,并不在于城市體量和GDP數據的簡單擴張,更重要的,通過合并整合,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多腹地,成為區域發展的引領者。
咸陽官方首次對西咸行政一體化的回復,網上討論聲再起。
有人說:西安咸陽本兩個城市,可能不會合并了。
有人說:咸陽回復不作數,要看省上和西安的回應。
到底結局如何?我們只能說,長路漫漫,只能等待!